首页    学术研究    从三到九 溯源继流——晋国博物馆特色初探

从三到九 溯源继流——晋国博物馆特色初探

从三到九    溯源继流

                        ——晋国博物馆特色初探

                      侯俊杰    孙永和

    山西,又称“三晋”;三晋之源,在古晋国。上个世纪,在古晋国的公墓区发现了九组晋国早期的晋侯墓葬;今天,在这个墓葬遗址上又建起了晋国博物馆。从“三”到“九”,不仅诠释了晋国从兴到衰的源流关系,而且,凸显了这个山西省第一座大型遗址博物馆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三个展览。晋国博物馆的室内展览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晋国历史文化展。从传说中的周成王“剪桐封唐”开始,晋国历经燮父改晋、曲沃代翼、献公拓疆、文公称霸、迁都新田、三家分晋等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从公元前1039年初封,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这个在春秋战国时期雄霸中原的文明古国,经历了664年、38位国君的漫长历程。在山西曲沃、侯马等地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晋国博物馆的陈列,以唐、晋古国之前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为肇始,到晋国消失后的韩、赵、魏三国雄起结尾,从曲村——天马遗址出土的众多青铜、玉、石、金、陶等10多类文物中,精选了1000多件精品,以物讲史,以史带事,以事说人,完整有序、舒缓有致地向观众讲述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历史。第二部分,曲村——天马遗址考古发掘纪实展。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李伯谦等国家和山西省的老一代考古工作者,把他们睿智的目光聚焦在晋南大地。在这里,前后经过了三代人、近600人次参加,从1962年的田野调查开始,到2006年的第九次发掘结束。考古人在近半个世纪岁月里,筚路蓝缕,矢志不渝,苦苦寻觅,孜孜追求,箪食壶浆,博览“地书”,一边发掘,一边研究,以大量的考古事实为依据,不仅揭开了古老晋国神秘的面纱,弄清了晋国前前后后的历史脉络,认定了考古的性质和意义,而且,为我国后来的两周史、邦国史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等重大史学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重要的考古证据。更有意义的是,曲村——天马遗址的发掘,还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博人才。他们至今仍然活跃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舞台上,担当着从国家到地方的各个文博岗位重任。这一部分展览,用实物、图片和场景复原等方式,不仅述说了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历程,而且展出了邹衡、李伯谦等参与发掘的新老学者的风采,列出了主要参与者的名单。不仅再现了这段艰辛的寻路历程,而且给人们以深深的怀念,使观众对考古人产生无尽的敬慕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展览,无疑又是我国遗址博物馆陈展的一种探索和创新。第三部分,晋侯墓地遗址展。晋国博物馆的馆址,选在曲村——天马遗址核心区域晋侯墓地遗址。这里,先后发现、发掘出土了9组19座晋国早期的晋侯和夫人墓葬及10座车马坑。9座晋侯墓葬,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依次为:晋侯燮父、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晋釐侯、晋献侯、晋穆侯、晋文侯。其中,除晋穆侯有两位夫人合葬以外,其他8位晋侯的墓葬都是夫妇成对的成组墓葬,且每组都有一个陪葬车马坑。这些遗址,已发掘的,当时都进行了及时回填,保存比较完好。但是,在建筑设计时,由于受建筑物体量的限制,无法全部放在同一个展厅内展示。设计方案只选择了相对集中的4组9座墓葬(晋侯燮父、晋献侯、晋靖侯、晋穆侯夫妇墓)和三座车马坑(其中两座还未发掘),在展厅内展示,其余遗迹在室外进行标识性展示。对于室内展示的9座墓葬和车马坑,将回填土起出后,对已损毁的墓圹进行了科学修复,在墓室内按照发掘时的考古现场场景进行复制,从纵横两个维度采用平面和剖面相结合的方式,一墓一景地展示出来。这个展厅,也是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已建成开放的两周时期遗址博物馆中,展示遗迹最多、展示方式最丰富的陈列。

“晋魂”雕塑。据《周礼·夏官·叙官》介绍:西周时期,“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史记·晋世家》记载:在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执国期间,晋国设制了上、中、下三军。这标志着此时的晋国,不仅已成为当时中原的霸主,也标志着其自身的国力也发展到鼎盛时期。“晋魂”雕塑矗立在晋国博物馆入门小广场的正前方,在博物馆中轴线上,与博物馆保持了坐北向南的同一方向。该雕塑选取以晋文公为原型,代表着晋国强盛时期晋侯的形象,巍然屹立在雕塑中央,挥手前方;左右为文臣武将和手持武器冲锋厮杀的战士,脚下是战马奋蹄奔驰的四马战车,背后是象征三军的猎猎飘扬的三面战旗。气势剽悍,霸气十足,动感强烈,展现了当年晋国开疆拓土,征战四方,强军兴国的霸国风范。加之,创作者对人物表情和战马动感出神入化的刻画和夸张,又加上用他们独创的毛边对接法进行修饰,将200多块素材天衣无缝的安装在一起,使整个雕塑显得浑然一体,自然天成,气势非凡。令参观者赞不绝口,称之为“晋国之魂”。这幅雕塑,从位置选择、设计、制作到安装、修饰,不仅是晋国博物馆环境雕塑的代表,也成为该馆陈展内容的主题诠释和点睛之作。

三晋石牌坊。在晋国博物馆门前广场的正前方,矗立着一个大型石牌坊。该牌坊为六柱五门,跨度23米,高9.6米。设计者借用“晋”字汉隶笔画为基本横竖框架,略加夸张变形,将三个晋字连体相接,中高外低,字形基本不变,让人一看便识。材料采用古朴的“鲁南红”石料,所有横梁竖柱的边缘,都雕刻有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变形龙纹。这个雕塑,看起来既简易大方,可读可识,又雄浑古朴,涵义丰富,是对三晋文化最简单的符号性表述。其巧妙的设计构思和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令人拍案叫绝。

九组墓葬和九个墓葬遗址。如前所述,晋国博物馆将已发现发掘的9组墓葬和9座车马坑遗迹,一部分放在室外进行标识性展示,一部分在室内进行复原性展示。对遗址展厅里展出的4组9座墓葬遗迹,在进行复原展示时,提出了四个原则:一是完整性。保持了各墓葬发掘时的完整文化信息,从墓壁、二层台、墓道,到墓室、椁室、棺室和文物摆放,都完整地进行复原展示。二是原真性。对以上所有遗迹、遗物,都严格按照考古发掘时记录的数据信息,真实可信地进行布展。三是差异性。9处墓葬遗迹采用纵向立面和横向平面展示的方法,选择不同层面在发掘时的不同场景内容,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当时丧葬习俗的各种内容。四是可看性。为避免展览的重复和雷同,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以上这种一墓一式的展示方式,给观众带来一墓一景,步步惊喜的参观效果。

综上所见,晋国博物馆从建筑,到陈展,到环境,室内的三个主题展览,用“晋魂”雕塑作为形象前言和主题引导;整个博物馆,用三晋牌坊作为文化符号和形象代表。这三个“三”,在遗址内展示出的作为9组墓葬的代表的9处墓葬遗迹里找到了根源。如此梳理,并没有人为地强加与苛求,而是一种无意之中的巧合。我想,这也许是一种天意撮合。也许是,晋国博物馆在对三晋之源进行追踪溯源时的一种“缘分”。在这里,源和流,远和近,虚和实,内和外,古和今,空间和时间,当前和久远,都得到了如此巧妙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