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话晋国(7)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典源】《左传·僖公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典故】春秋时期,晋惠公回国做国君之前,曾请求得到秦国的支持,作为条件,他承诺只要当上国君,就将晋国黄河以西的五座城池献给秦国。
公元前550年,晋惠公即位做了国君,但他将曾经许下的诺言,全部抛到了脑后,不予兑现。晋惠公元年,他派大臣丕郑出使秦国并向秦君表示歉意:“我国国君本打算在他即位之后,把河西五城割让给贵国。可是后来却没有料到,大夫们不同意,说疆域国土是祖先浴血奋战得来的,不能轻易送人,国君说不过他们,所以承诺现在暂时无法兑现,还请您见谅”。
不久,晋国遇到饥荒,晋惠公向秦国借粮,秦国出于道义,满足了晋国的要求。后来,秦国也遇到了荒年,便派人到晋国请求借粮。大夫虢射对晋惠公说:“国君,有句话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河西之地您本该割给秦国您没给,其实在根本上已经得罪了秦国,现在即使您借给了秦国粮食,也消除不了这场仇恨,干脆不借算了。”晋惠公听了虢射的话,不但没有借粮,而且还打算攻打秦国。
【引申】 晋惠公是晋国历史上一位背信弃义,不讲诚信的国君。《国语.晋语三》中将这段历史描述为“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贿”。后人多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表示事物根本已遭破坏,将无所依附不复存在。
外强中干
【典源】《左传·僖公十五年》: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庆郑曰:“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熟)习其道,惟所纳之,无不如志。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fen,音奋)兴,外疆(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愧之。”
【典故】公元前645年,秦国在摆脱了饥荒困扰之后,秦穆公决定要出兵讨伐晋国。就国力而言,晋国更强,但是由于晋惠公的一系列作为已经使得国内人心涣散,国际上备受谴责,因此战争的天平倒向了秦国。晋军三次战败,秦穆公率兵进入到晋国的河西之地韩原,晋国形势十分危急。
晋惠公决定亲自出征,抵抗秦军,他命人将他的战车上套上郑国进贡的驷马。郑国的驷马,高大强壮,晋惠公认为,用这样的马出征,有利于战事。身旁的庆郑劝阻晋惠公,他说:“古人出征,一定用的是本国产的马匹。因为本国的马在本国国土长大,服本国的水土,所以它听从本国人的使唤,另外它熟悉本国的道路,指挥起来会得心应手。”晋惠公听了,并不以为然。庆郑继续说:“郑国的马,您并不熟悉它的性情,这太危险了。这个马又高又大,一旦受惊,将会很难控制。另外这个马貌似强大,但外强中干,它特别容易紧张,遇到激烈战事,它会血管膨胀,呼吸急促,战场上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那后果不堪设想,到那个时候,要进进不得,要退退不得,后悔也晚了。”
一意孤行的晋惠公并没有听取庆郑的建议,依然坚持用郑国的马来拉战车。结果,在打仗的时候,那些马吓得到处乱跑,使晋惠公的车驾陷进了淤泥中。秦军趁机围上来,俘虏了晋惠公。
【引申】后人用外强中干来泛指人和事物,虽表面强大,但内里却十分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