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博物馆开馆十周年成就展——文物保护篇
文物保护是文物陈列展览以及文物研究等一切工作的基础。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破坏,将是永久损失,晋国博物馆的建设,不仅是对遗址的保护,也是对文物和遗址的展示利用。
原址原位保护复原展示
晋侯墓地处于“曲村——天马遗址”的核心区域,共发掘晋侯及夫人墓葬9组19座,陪葬墓19座,祭祀坑50余座,探明陪祀车马坑10座。晋国博物馆的遗址展示部分,采用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方式,原址展示了晋侯墓葬及气势恢宏的陪祀车马坑。
展厅内,四组墓葬在保持遗址原状的前提下,对墓葬进行了科学的修复加固,并按照发掘出土时的棺椁格局、随葬品摆放位置,分别以不同的展示方式予以展出,营造出一墓一景、各具特色的展示效果。在复原墓葬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经过反复试验,运用了仿真泥墙修复技术,达到恢复原貌、保持原状的效果。
室内墓葬复原展示
展厅外,则通过设立展示标志、说明牌等方式,结合植被绿化,展示了其余几组晋侯墓葬,再现了两周时期晋国的墓葬制度。
室外遗址展示
原文载于《中国文物报》2014年9月5日
晋侯墓地已探明十座车马坑,仅展示了已发掘的晋献侯陪祀一号车马坑,未发掘的车马坑出于保护的目的并未继续发掘,目前已勘探出范围并加固。
在文物保护方面多措并举
开馆十年来,晋国博物馆除了对馆藏文物及遗址日常维护并持续进行修复、祛除病害外,也积极申请各类文物保护项目,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晋国博物馆馆内遗址保护管理办法》,逐渐完善晋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体系。
1.多措并举常态化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出台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山西省政府也印发了《关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指明了方向。晋国博物馆借助政策的东风,2021年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并立项,2022年12月《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一期)》已验收合格。项目根据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现状,除为库房增添了各式文物储藏柜架、恒温恒湿文物储藏柜、文物囊匣等文物保护储藏设备外,还增添了除湿加湿净化一体机等部分环境调控设备,并建设了文物本体变化无线实时监测平台,实现了对晋献侯一号陪祀车马坑遗址的表面温度、土壤含水率、本体震动、高清图像等实时数据采集。
晋献侯一号陪祀车马坑遗址环境监测终端
车马坑文物本体变化无线实时监测设备布局图
文物高清图像实时监测数据
文物本体四梯度土壤含水率实时监测数据
文物本体表面温度实时监测数据
文物本体震动实时监测数据
文物储藏柜架
精密恒温恒湿储藏柜 智能恒湿净化一体机
文物囊匣
2024年已经施工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二期)》,除继续充实库房文物储藏柜架、增设除湿加湿一体机外,还对陈列展厅的展柜进行密封性改造升级并添置展柜微环境湿度调控设备,并利用一期项目建设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控平台,添置挥发性有害气体无线监测传感器、甲醛浓度无线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无线传感器、温湿度无线传感器、光照度无线传感器、紫外线无线传感器六种类型传感器,使其覆盖到全部文物库房和遗址展厅,最终目的是建立完善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调控系统,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稳定、洁净”调控,全面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三期项目《晋国博物馆一号车马坑预防性保护项目》已立项并通过方案审批,并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等待资金下达。
《晋国博物馆一号车马坑预防性保护项目》利用现有的馆藏文物监控平台,继续在车马坑添置挥发性有害气体无线监测传感器、甲醛浓度无线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无线传感器、温湿度无线传感器、光照度无线传感器、紫外线无线传感器六种类型传感器和文物本体表面温度监测终端文物本体四梯度土壤含水率监测终端两种文物本体监测终端,完全覆盖到一号车马坑遗址;并为车马坑遗址增设除湿加湿一体机、大厅空气净化机。最终目标是建立完善的遗址保存环境调控系统,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对车马坑遗址保存环境实时监测和调控。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的实施及逐步完善,不但完善了晋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体系,更为遗址保护管理制度、预控机制的制定,以及同类遗址的研究保护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2.科技助力深化遗址保护研究。
晋国博物馆晋献侯一号陪祀车马坑,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规模最大、陪祀车辆最多的车马坑。自发掘之初,就对车马坑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保护。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夏季,对一号车马坑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和保护施工工作,包括车马坑的落尘清理、马骨破碎的拼接和归位、开裂的灌浆稳定和整体的化学加固。
车马坑保护现场
晋献侯一号陪祀车马坑发掘之初只是对青铜器、彩绘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为了加强对遗址的研究保护,2021年我馆又与北京大学联合启动了《一号车马坑遗址的彩绘、漆皮和青铜保护》研究项目。
项目组开展了详细的病害调查、样品取样、分析检测、遗址测绘、现场保护试验等工作,并结合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编制了项目方案,于2023年6月到8月实施完成。实施过程,通过科技手段对青铜器和彩绘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其内部构造和材料组成,结合环境等方面因素分析病害成因,针对性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从而达到良好的保护和展示效果。另外研究晋献侯陪葬车马坑内的青铜构件和漆皮彩绘取得的保护成果,可以为今后相关文物的研究保护提供必要的参考。
车马坑保护现场
颜料表面显微照片
黑色颜料的能谱分析结果
古车“本体土”与“尘土”的剖面分析
《一号车马坑遗址的彩绘、漆皮和青铜保护》研究项目既是研究也是保护,基于深度研究分析的保护才有的放矢,更见成效。
此次项目还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遥感无人机对车马坑不同位置进行扫描,对可架设地区及周边进行全方位高精度扫描。对车马坑文物本体进行三维建模、可视化与空间分析及三维数值模拟与三维数据检测留存,利于遗址信息的长久保存,对实现遗址科学管理、科学检测、科学监测、提高遗址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且车马坑相关预防性保护项目对一定周期内影响车马坑遗址寿命的主要病害的变化数据(包括遗址本体的稳定性、表面风化、裂变发育等)已经开始了实时监测,此次扫描结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据留存,为后期的监测数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对比基准。
三维激光扫描现场数据采集
三维点云高程图
点云细节图
3.积极申报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且不可再生的。虽然我们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保存技术,但随着时间流逝,文物还会因各种原因受损。随着数字化采集技术的发展,文物数字化采集已成为必然趋势。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采集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可使信息永久保留下去。目前,我馆一直在积极申报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综合运用互联网、三维建模、云计算等技术,对馆藏文物及遗址进行数字化采集及软件系统开发,实现对文物数字资源的保护、管理、传播和利用,实现对文物的数字资源管理和展示利用,全面提升我馆的数字化保护能力和展示利用能力。目前项目已经通过立项,方案经评审后已再次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