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    成语典故话晋国(8)

成语典故话晋国(8)

四方之志

【典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

【典故】春秋时期,骊姬之乱中,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到狄国。晋献公去世后,重耳的弟弟夷吾做了国君,史称晋惠公,他担心哥哥重耳会回来争夺君位,便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继续逃亡,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早就听闻重耳的贤名,他给予重耳一行极高的礼遇。不仅馈赠金银马匹,而且还把宗室之女齐姜嫁给了重耳。这时的重耳已经50多岁了,他贪恋齐国安逸的生活,不想离开。

 

不久,齐桓公去世,齐孝公即位,齐国国力逐渐衰弱。重耳的追随者子犯、赵衰等人认为新继位的齐孝公不是贤能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于是便到桑园里秘密商议,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不料,他们的谈话被在桑树上采桑的齐姜婢女听到了,婢女将此事禀告齐姜。齐姜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害怕这婢女泄露了秘密,便把她杀了,然后对重耳说:“男子汉大丈夫理应有四方之志,成就一番事业。可如今,你留恋妻儿,贪图安逸,怎会有所作为!”当时,重耳还没做好离开齐国的准备,又难免儿女情长,于是拒绝了齐姜的劝说。无奈,齐姜便与子犯等暗中商议,用酒将重耳灌醉,把他送出齐国。重耳一行又重新开始了流亡生涯。

【引申】 “四方之志”比喻志向远大,后人多用“志在四方”或“四方之志”来形容英雄豪杰的抱负和志向。重耳在62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怀有四方之志,他在位时,改革政治,整顿军队,发展生产,任人唯贤,使晋国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

割股啖君

【典源】《史记·晋世家》:(文公)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介子推遂割股以奉君。又一出《庄子·盗跖》:介之推愚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之推怒而去,抱树燔死。

【典故】春秋时期,介子推曾追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的时间。十九年间他们辗转多国,备尝世间冷暖。

有一年,重耳一行人经过卫国,趋炎附势的卫国国君不让他们进城门。这个时候,一个叫头须的小臣,偷走了他们所有的钱财和粮食。无粮无钱,饥肠辘辘的重耳已无力前行,眼看着就快饿晕,身边的随从也无计可施。这时介子推悄悄拿起刀割下了自己大腿上一块肉,与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汤给重耳吃。

重耳知道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并发誓将来回国当上国君一定重重赏赐介子推。

多年后,历尽千辛万险的重耳,终于回国当上国君,史称晋文公。文公即位后,修明政务,对百姓施恩布惠,赏赐随从他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予爵位,可谓是“皆大欢喜”。但是,唯独没有想起曾经“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介子推既没有得到赏赐,也没有得到提拔。介子推是一位个性耿直的人,他虽然没有受到封赏,却也毫不介意,甚至认为自己根本不该受赏。他认为随重耳流亡,已经为国尽了忠。现在重耳已经继位,该是为老母行孝的时候了。于是,回到晋都后,他托病不出,在家侍候老母。一天,母亲问介子推:“你跟重耳逃难十九年,历尽了千辛万苦,现在论功行赏,你为何不去找他,难道荣华富贵就与我儿无缘吗?”

介子推对母亲说:“献公有那么多儿子,但现在只有重耳还在,重耳继承王位,完全是上天的旨意。可是那些跟随重耳流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骗人吗?偷人家东西的人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取上天的功劳,把上天的功劳归为自己功劳的人,岂不更加可耻?”

母亲说:“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介子推说:“明知是错,还要仿效,罪过更加深重。我决心已定,不要利禄。”

母亲说:“那也该让文公知道一下你的情况啊!”

介子推回答说:“话语,是身体的文饰,身体都准备隐藏起来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

母亲看到儿子如此廉洁,决意和他一起到山中隐居。从此介子推和母亲隐入了绵山。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归隐绵山,追悔莫及,他亲自率人马围山呼唤,但介子推就是不出来。为了迫其露面,晋文公不得已下令放火烧山,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没有出来。等到人们找到时,他和母亲已经抱着一棵柳树烧死了。据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晋文公知道后悲痛万分,为了纪念这位矢志不渝的隐士,他下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不准烧火做饭,全天吃冷食。

【引申】烈火难烧淡泊志,中华从此有寒食。虽然这个故事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介子推“割股啖君”的赤胆忠心,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无一不向我们诠释着中华文化中“忠义”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