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教育    成语典故话晋国(21)

成语典故话晋国(21)

成语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晋文化成语典故言简意赅、底蕴深厚,浓缩了先贤的智慧,凝结了古圣的心血,有力彰显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晋国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一页。经千年积淀、百代承传,晋文化成语典故已经成为我们借古鉴今、启智明心的光辉范本。

 

宾至如归

【典源】《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典故】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带着丰厚的礼物出使晋国。晋平公以鲁国国丧为由,没有及时会见他。子产命随行人员,把晋国驿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马车,安放礼物。晋平公得知消息后,派大夫士文伯责问子产:“我们修建馆驿,是为了接待诸侯,保护宾客财产安全的。现在你把围墙拆掉,我们怎么接待各国来宾?”

子产回答说:“我们是小国,来求见大国国君,贵国国君不见,又不告诉我们接见的时间,也不过问我们带来的礼物怎么办?所以我们心里着急不安,生怕礼物给晒坏了,又害怕刮风下雨给淋坏了,还怕看管不好给丢失了。因此,为了礼物完好无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毁了贵国驿馆的围墙。”士文伯说:“既便如此,你们也应该打声招呼吧。”子产接过话头说:“我听说晋文公当霸主的时候,自己住着简单的寝宫,但把接待诸侯的驿馆修得宽敞漂亮,另外,晋文公接见诸侯非常及时,热情周到,大家来到这里,就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现在贵国国君的寝宫高大宽敞,而驿馆的大门却矮小的连车马都难以通过。”  

子产这一席话,说得士文伯哑口无言。晋平公听说此事后,也自知理亏,于是热情接见了他们一行。不久,晋国重新修缮了驿馆。

【引申】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殷勤周到。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典源】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

【典故】春秋晚期,晋国公室日渐衰微,国内大权把持在赵、韩、魏、智四位卿大夫手中。

公元前475年,智伯瑶成为晋国执正卿,他想废掉晋国国君,自立为君,但又怕韩、赵、魏三家从中作梗。于是,他想到了一条妙计:以晋国国君要攻打越国为由,要求其他三家各献出100亩土地。

韩康子和魏桓子迫于智伯的压力,很快献出了土地,但赵襄子却不肯给予。于是,智氏联合韩、魏两家讨伐赵襄子。

公元前453年,智伯瑶联合韩康子和魏桓子,将赵襄子围困在晋阳城。同时,他们派人修坝拦住晋水,等待雨季到来,大水灌城。

晋阳城危在旦夕,这时,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自告奋勇,潜入魏、韩营中,暗地游说韩魏两家联赵反智。由于张孟谈机智善辩,能够准确地抓住韩、魏两家与智伯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所以很快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最后联合灭了智伯。

在这场争斗中,张孟谈为赵氏立了大功。可是,事成之后,他却向赵襄子提出辞呈,向赵襄子辞别。

赵襄子觉得很奇怪,问张孟谈为什么要功成身退。张孟谈回答说:“昔日先君曾说过,臣子的功劳不能太大,功高盖主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如今我作为臣子,名声显赫,大家都很信服我,所以我必须放弃功名,丢掉权力,离开这里。”

赵襄子听了这话,还是不同意。

张孟谈又说:“我听说,从前君臣一起打天下,最后取得成功,这是常有的事。但成功之后君臣权利平等,臣子的结局美好,那是没有的。不忘记以前的事,以后的事也就好办了。主公即使不同意我辞离,我也没有力量来帮助您做事了。”

赵襄子见他说到如此程度,知道终究无法挽留,只好惋惜地答应了。于是张孟谈辞官务农,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引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