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教育    成语典故话晋国(20)

成语典故话晋国(20)

成语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晋文化成语典故言简意赅、底蕴深厚,浓缩了先贤的智慧,凝结了古圣的心血,有力彰显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晋国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一页。经千年积淀、百代承传,晋文化成语典故已经成为我们借古鉴今、启智明心的光辉范本。

居安思危

【典源】《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典故】在晋悼公时期,有位叫魏绛的将军,为晋国夺回霸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晋国北方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游牧部落,他们被统称为戎狄,经常出兵侵扰晋国边境。公元前569年,戎狄的一个部落首领,派使者带着贵重的礼品来晋议和,请求依附晋国。

晋悼公起初并不同意,他认为戎狄部落生性贪婪、不讲情义,讲和对他们也无效,主张开战。但魏绛却不这样认为,他向悼公分析了和戎事宜,并列出了和戎的好处。晋悼公听后,认为魏绛讲得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委派他主管“和戎”事务。

魏绛带着使命到北方戎狄各部落,与他们签订了互不侵犯盟约。从此,晋国北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北方的事情解决了,晋悼公却对另一边的郑国非常恼火,因为郑国虽小,却左右摇摆,一会儿和晋国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

于是在公元前562年,魏绛领军出兵伐郑,郑简公兵败投降。为了谢罪,郑国给晋悼公送去了很多礼物,其中有三个著名乐师,十六个歌伎,还有一批珍贵乐器。

晋悼公不忘魏绛的功劳,拿出一半礼物赏赐给魏绛,魏绛辞谢道:“能与戎狄和睦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您能做了天下的盟主,是凭您的才能,臣有什么功劳?臣希望君王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正如古书上所说的‘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您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

【引申】“居安思危”,是指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和祸患。后人用“居安思危”劝告人们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防备可能出现的灾难。

南风不竞

 
 

【典源】《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典故】公元前555年,齐灵公率军讨伐鲁国,鲁国派使者向晋国求救,晋国会同十二个诸侯国救鲁,齐国溃不成军。此时,郑国突然收到密报,郑国上卿子孔与楚国沆瀣一气企图谋反,楚军正在伐郑的路上,于是向晋国求助,晋平公决定回兵救郑。几天后,大军来到竹阿,晋平公察觉出楚军力量强大,胜负难料,心中闷闷不乐。这时晋国的宫廷乐官师旷提出要为晋平公弹琴解闷。

弹奏时,师旷先奏起了代表北方的音乐,琴声稳健有力,仿佛预示着晋军的胜利,后又奏起代表南方的音乐,琴声虚弱无力,仿佛预示着楚军的失败。接着,师旷对晋平公说:“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意思是南方的乐音微弱,预示着楚军在这场战争中必然不能取胜,而且这种声音更像是死亡之音,预示着楚军将遭受重大损失。

晋平公听后半信半疑,他命令晋军保持镇定,坚守阵地。果然,在随后的战争中,楚军因士气不振、力量衰弱而败退。他们被晋军打得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撤退回国。

【引申】“南风不竞”原指楚军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后来逐渐演化为比喻竞赛或对抗中一方实力不济、难以与对手抗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