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教育    成语典故话晋国(19)

成语典故话晋国(19)

成语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晋文化成语典故言简意赅、底蕴深厚,浓缩了先贤的智慧,凝结了古圣的心血,有力彰显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晋国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一页。经千年积淀、百代承传,晋文化成语典故已经成为我们借古鉴今、启智明心的光辉范本。

大公无私

【典源】《左传·襄公三年》:祁奚(祁黄羊)请老,晋侯问嗣矣。“称解狐”,其雠(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典故】公元前570年,晋国的中军尉祁奚,请求告老还乡。晋悼公向他询问谁能接替做中军尉,祁奚推荐说解狐可以。悼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说:“您问的是谁可以接替我,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悼公听了后,说:“好,就用解狐。”

谁知任命刚下达,解狐还没有到任,竟然得了一场急病去世了。这样一来,中军尉的职位又空缺下来。晋悼公只好又召祁奚询问:“解狐死了,有谁还能胜任中军尉这个职务呢?”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胜任。”

悼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说:“您问的是谁可继任中军尉,没有问我的儿子是谁。”

悼公听了说:“好!祁午可以继任。”

不久,祁奚原来的副手,中军尉佐羊舌职去世了。晋悼公又向祁奚请教谁可以接任他的职务。祁奚推荐了羊舌赤,于是晋悼公又任命羊舌赤担任中军尉佐官,做了祁午的副手。

消息传开,晋国人都拍手称快。后来这个事情传到鲁国,孔子听后非常感动。他说:“祁奚这样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自己的仇人,对内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呀!”

【引申】由大公无私,还衍生出“举贤任能”“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外举不避仇(怨),内举不避亲(子)”等成语典故。

 

炳烛之明

 
 

【典源】《说苑·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叫师旷,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博学多才,精于音律,善弹一手好琴。

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想要学习,是不是太晚了?”

师旷没有正面回答平公,而是说:“那为什么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有些不解,疑惑的望着师旷。师旷认真地对他解释道:“臣听说,少年的时候爱学习,就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芒万丈;壮年的时候爱学习,就如同正午的太阳一样炽热炎炎;老年的时候爱学习,就如把蜡烛点上一样明亮。蜡烛的光亮虽然微弱,但和在黑暗中行走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听后,恍然大悟。

【引申】师旷的“炳烛之明”向人们阐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简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