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话晋国(18)
成语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晋文化成语典故言简意赅、底蕴深厚,浓缩了先贤的智慧,凝结了古圣的心血,有力彰显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晋国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一页。经千年积淀、百代承传,晋文化成语典故已经成为我们借古鉴今、启智明心的光辉范本。
病入膏肓
【典源】《左传·成公十年》:公(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典故】晋景公生病了,听说秦国有一个叫缓的医生医术很高明,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在缓还没到的时候,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里有两个十分奇怪的小孩儿在他身旁悄悄地说话。一个小孩儿说:“缓就要来了,听说他的医术非常高明,他来了,恐怕要伤害我们。我们逃到什么地方去藏身才好呢?”另一个小孩儿说:“不用害怕,我们可以躲到景公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个地方,即使缓的医术再高明,也不能把咱们怎么样。”
缓来到晋国以后,对景公的病进行了认真地诊断。看完病后,缓对景公摇摇头说:“这个病已经没办法医治了。因为病已经到达了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了。这个位置,用灸法攻治不行,用针法医治效力又不够,内服药物,药力也无法到达。”
晋景公听了缓的话,想起梦中的情景,叹了一口气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完,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缓,让他回秦国去了。
【引申】膏肓,是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的部分叫“肓”,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
痛心疾首
【典源】《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典故】春秋时期,晋厉公即位后,为了缓和与秦国的关系,两国君王在令狐订立盟约,双方保证互不侵犯,友好相处。
然而,秦桓公回国后却立刻背叛了盟约,偷偷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同时又强令晋国一同进攻秦国边界的小国白狄。白狄与晋国是姻亲关系,晋国本不愿意,但碍于与秦国盟约,被迫答应了秦国的要求。但是秦国又派人到白狄说,晋国要出兵攻打你们,你们赶紧归附秦国,我们一起去对付晋国。
晋国得知秦国的背信弃义行为后,深感愤怒和痛心。楚国和白狄也了解了秦国的险恶用心。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晋国联合了多国诸侯,准备迎战秦国。出兵之前,晋国派吕相前去和秦国断交,历数了秦国的种种不义行为,并表示各国诸侯对秦国的行为都感到痛心疾首,愿意与晋国亲近友好。吕相在断交辞中严厉谴责了秦国的背信弃义行为,并表示如果秦国能遵守先前的盟约,可以避免战争。然而,秦桓公拒绝了晋国的最后通牒,坚持其不义行为。结果,两国在麻隧展开激战,最终秦国大败。
【引申】“痛心疾首”讲述了晋国及诸侯国对秦国背信弃义行为的极度痛恨。现在多用来形容对人或事痛恨到了极点,也指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悔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