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征文活动特邀文章丨我与晋国博物馆的故事
我与晋国博物馆的故事
1995年,我受命担任曲沃县第一任文物局长。此时,晋侯墓地的发掘已基本告一段落,一号车马坑的马坑部分也已出土面世,依托这个遗址建一座博物馆,成了我最大的心愿。从1997年开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坚持不懈地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上级领导汇报,申请建立晋侯墓地遗址博物馆。一直到2008年晋国博物馆正式立项,经过11年的艰苦历程,后来又经过5年的建设工程,晋国博物馆终于在2014年国庆节正式开馆。其基本陈列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推介活动优胜奖”,其建筑工程也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2017年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享誉省内外。
在晋国博物馆开馆10周年之际,馆领导委托我写一篇“我与晋国博物馆”的文章。作为晋博筹建者和首任馆长,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思绪万千,但又不知从何说起。这里撷取几个故事片段,与大家分享。
一、晋博之名,一波三折
山西简称晋,是因为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唐国,后来改称晋国。晋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660多年,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晋国曾经称霸15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春秋霸主。
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写道:“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然而,我们山西几乎都在黄河和汾河之东,晋国的始封地在哪里?早中期的都城在哪里?两千多年来并无定论。
从1979年开始,由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驻曲沃县和翼城县之间的“曲村——天马遗址”进行发掘,并取得了许多重大考古成果。尤其是晋侯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成为我国西周和晋文化考古发掘史上一件重大的文化盛事,湮没千年的晋国早期都城之谜,随着晋国国君墓葬的发掘而得以揭开,三晋大地历史的源头与文化的血脉也自此清晰了起来。
晋国的历史脉络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全国没有一个专题性的晋文化博物馆,这是山西历史文化建设上的一个巨大缺憾。为此,依托“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地的考古发掘成果,建立一座遗址博物馆以反映晋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展示晋文化考古成果,成为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作为县文物局长最大的工作目标。
2008年5月14日时任山西省省长的孟学农同志在视察“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地后,做出建立遗址博物馆的决定,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在立项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要给博物馆取个名字。1997年开始筹划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笼统地把它称为“曲村——天马遗址博物馆”,也有过叫晋侯墓地遗址博物馆的想法,但总觉得这个名称不太响亮,也不尽如人意。为此,我跟时任曲沃县委书记杨治平同志专程到侯马考古工作站拜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李伯谦教授,就此事进行讨论。李伯谦先生建议,在河南三门峡出土面世的虢国国君墓地建立的博物馆叫虢国博物馆,咱们这个遗址是晋国国君墓葬地,又是早期晋都所在地,所以叫晋国博物馆更贴切。我们觉得这个名字很好,于是初步确定馆名为晋国博物馆。
然而,好事多磨。在上报立项的过程中,上级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并给博物馆起了一个名字叫车马阵博物馆,向省发改委上报了该项目。这就与我们在馆名上产生了分歧。我们认为:车马坑仅仅是陪葬品,这处遗址不仅仅是晋国早期九代国君的墓葬地,也是晋国早期都城所在地、晋国始封地,以晋国博物馆命名名副其实,而且响亮。为此,时任县委书记杨治平同志带我专程到临汾向时任临汾市市长刘志杰同志做了汇报,陈述了我们的意见。刘市长表示,这件事情比较专业,需要听一听专家们的意见。我们感到,取一个名字不是小事,关乎到博物馆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我们不敢耽搁,立即驱车前往省发改委,向相关领导再次陈述了我们的诉求和理由。省发改委领导说,这座博物馆建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上,包括取名在内相关的问题,要听取省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随后,省文物局主持召集相关专家召开论证会,会议就博物馆的选址、规模及名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各位专家一致倾向名称就叫做“晋国博物馆”,省文物局并就此向省发改委致函。晋国博物馆的馆名就此一锤定音。
二、标志性建筑,渊源有自
在晋国博物馆内外,有三座标志性建筑:三晋石牌坊、“晋魂”群雕和嘉禾台。这三座建筑在原来的规划设计方案中是没有的,虽然是后加的,却成了晋国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几乎所有的游客来到博物馆,都要在此拍照留念。客观地说,增加这三处标志性建筑,我们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先说三晋石牌坊。在晋国博物馆正对面南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由三个隶书“晋”字组成的连体石牌坊。我们当时设计这座建筑的考虑是:首先,按照中国古建筑的传统规划格局,博物馆的大门对面,应该有一座影壁式的建筑与大门相呼应。其二,应该有一处辨识度清晰的建筑物给来博物馆的观众们留下第一印象。其三,在筹建晋国博物馆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大的构想,就是在“曲村——天马遗址”、晋国博物馆周边,兴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初步设想中,公园南沿起自滏河北岸,正对着晋国博物馆,将来这座石牌坊将是从考古遗址公园进入晋国博物馆的第一道大门。因此,这个石牌坊的坊额上书写了“晋国博物馆”五个大字。牌坊上雕刻的花纹,源于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凤鸟纹,牌坊上还装饰了晋国博物馆的标识LOGO。三个连体的“晋”字,表明这里是晋都故地,也寓意着三晋的由来。
再说“晋魂”群雕。在原来的规划方案中,进了大门之后 ,迎面设置一个鸟尊的雕塑,但后来考虑到,虽然鸟尊出土于第一位晋侯燮父墓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这个标识已被省博物院作为院徽使用,更重要的是鸟尊虽然造型优美,但是缺少了能够反映晋国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气势和精神。时任曲沃县委书记杨治平建议,可否设计一座车马战阵的群雕?最后采用了这个思路,由太原一家工程公司设计出了如今大家看到的群雕方案,它的主创者是原山西省雕塑家协会会长万绪德先生。群雕的正面是一代晋君手指前方,左右两侧各有一位文臣武将,象征着晋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国君前面是四匹奔腾的战马,既代表了周礼中“天子驾六、诸侯驾四”的礼制,也代表了晋国开疆拓土、勇往直前的精气神。国君背后三面迎风飘扬的战旗,象征晋国兴盛时期的上中下三军和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最后结局。群雕竣工之后,得到各方一致好评。
最后说一说“嘉禾台”的来历。晋国博物馆总体规划布局大体完成之后,有一天,我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琨璋研究员在办公室再次审视这一规划,吉先生感觉到,博物馆的东北角有些空旷,应该有个“镇”或“补”的东西压住,正好规划设计中还有座消防水塔尚未确定位置,于是我提议把消防水塔就放在这里,并将其建造成一座台式建筑,既具备消防功能,又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座蕴含着晋文化内涵的消防水塔建成后,被命名为“嘉禾台”,它的外围四周以浮雕的形式展现了四幅画面,分别是“沃野百里”“唐献嘉禾”“成王嘉奖”“周公作《嘉禾》”,以此反映《史记》中记载的“天降福祉,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嘉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嘉禾台不仅是晋国博物馆的制高点,也成为馆内的又一处景观。
“嘉禾台”与“三晋牌坊”、“晋魂”雕塑一起,成为晋国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作为晋国博物馆的筹划和筹建者之一,我至今为这三座建筑的构思感到自豪。
三、文物保护,大费周章
晋国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的核心区域晋侯墓地而兴建,文物保护的任务就成为基建工程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已经出土面世的一号车马坑,有48辆战车和105匹战马裸露在外,要在车马坑上建展厅,工程质量要保证,裸露在外的车马坑又不能有丝毫的闪失,这一对矛盾非常突出,又必须解决。我们和负责承建单位反复研讨,先是在车马坑的四周砌筑了隔水墙,以防止地下水渗透,接着又在南北两侧各打了十几眼深井,用钢筋混凝土浇铸成承重柱,然后在南北两侧的承重柱上安装几十根工字钢梁,再在钢梁上铺设钢板和满铺的脚手架,从而保证了在施工期间没有任何一丁点东西掉落到车马坑中。接着是车马坑文物本体的保护。出土的车马长期暴露在外,势必受到空气中温湿度的影响和各种杂菌、昆虫的干扰,如果出现返潮、泛碱、裂缝等问题,就会影响车马坑的寿命。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周双林教授制定了《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保护方案》,周教授是一位资深的文物保护工程专家,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还邀请了敦煌研究院的相关专家对土质文物的保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方案制定后,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如今十年过去了,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个保护方案是严谨、科学的,保护效果是明显的。
在晋国博物馆的遗址展厅内,我们选择了四组九座晋侯和夫人的墓葬进行展示,但这些墓葬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掘的,当时并没有想到以后会在这里建博物馆,所以按常规只做了回填,恢复耕地。到了2009年,我们重新发掘、恢复这些墓葬的时候,发现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由于天然雨水的渗透、农民耕作的影响,使得这些回填的墓葬坑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和裂缝,这是在遗址展示工程中碰到的又一个棘手的难题。难就难在我们既要保证这些坑壁的坚固性和游客的安全,又要使得这些恢复的坑壁在外观上与没有坍塌的墓壁在色彩、外观上达到高度一致,还要保证恢复后的坑壁不能有裂缝、泛碱、返潮等现象,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难度极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聘请的顾问侯俊杰先生(原三门峡市文物局局长)与承建的工程师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八次调整配方,最后终于拿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复原后对外展出的九座墓葬,得到了国内考古大家的一致肯定。在经过十年的展陈后,仍然保持了原貌,《中国文物报》还将侯先生写的文物保护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
四、一个主题,贯穿始终
晋国博物馆是山西省第一座遗址类博物馆,如何把它建成一处具有鲜明特色的遗址性、专题性博物馆,无疑是一项需要科学、严谨对待的大事。为此,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把这个博物馆的主题确定为“围绕一条主线、讲好两个故事、打造三个亮点”的总体方案思路。
围绕一条主线,就是围绕晋国历史文化这条主线。晋国博物馆要述说的主题应是晋国的历史文化及它的产生、生长环境和渊源,这不仅要用遗址、文物展示,而且要用晋文化这条主线贯穿始终、统领全局。
讲好两个故事。一个是晋国人的故事。晋国从西周初年封国开始到韩赵魏三家分晋结束,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囊括大半个北中国的春秋霸主,期间,发生了一个又一个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产生了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法家思想的奠基者。
晋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桐叶封唐、君无戏言,重耳流亡、秦晋之好、假虞灭虢、退避三舍、程婴救孤、寒食节等等,不仅是晋国历史变迁的生动写照,而且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流传至今。晋国博物馆的展览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人物、事件,让晋国复活起来,让晋国从历史的典籍中走出来,让文物、遗迹和人物活灵灵地展现出来,向观众讲述晋国的故事,让后人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而且,晋国博物馆特色和优势在于,它所展陈的文物就是在这个地方出土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衬托。这样,我们在讲述晋国历史故事的同时,就有实物来佐证,在讲述文物的时候,又有历史故事作为背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另一个是考古人的故事。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2001年,从调查发掘到研究保护,历经近半个世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有近700人次在这个遗址上进行了十多次长时间、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掘。他们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历尽艰辛,为晋侯墓地及晋国博物馆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考古学者,以文人的瘦弱之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与文物盗墓分子争时间、抢速度,冒着生命危险向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反映“曲村——天马遗址”晋候墓地发掘工作的紧迫性,甚至连春节都顾不上回家,坚守在曲村考古工地。有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当中,墓葬塌方,被埋进了古墓当中,经紧急抢救才得以生还。他们的发掘成果以确凿无疑的事实证明曲村——天马遗址一带就是晋国的始封地,是晋国早期都城所在地,解决了2000多年的晋国始封地之谜,找到了三晋的源头!正是因为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使得这处遗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处考古人才培训基地,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考古专业人才,产生了邹衡、李伯谦、刘绪、徐天进等一批考古界的学术大师。至今,他们师生中的大多数人仍是我国文物行政管理、考古发掘及文博行业中的中坚力量。晋国博物馆将这些考古人的故事讲述出来,不仅让公众了解到考古工作的艰辛,更能使人们感到在探寻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新中国考古工作者做出的杰出贡献!
打造三个亮点。展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展陈是博物馆的灵魂。在筹划晋国博物馆展陈时,从建筑设计开始,我们就为打造三个亮点进行了提前谋划。
一是晋国历史和文物展,晋国历史长达600多年,在春秋时期称霸达150多年,在谋划这个展览时我们采用以史带物、以物托史、以物衬人的叙述方式将晋国600多年的历史过程划分为桐叶封唐、文侯勤王、曲沃代翼、文公称霸、迁都新田、三家分晋等几个重要的历史单元,每个单元又选取最有故事性、可读性的历史片段,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作证,详略得当,虚实结合,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清晰了解晋国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晋文化的精神内涵,使每一个来这里的山西人知道自己生活的这片故土的历史渊源,使每个来这里的外地观众了解山西辉煌的历史以及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考古发掘史展。这个展览不仅要展示长达半个多世纪、700多人次参与、近20次发掘的过程,也要展示考古人的生动故事,要突出考古成果的价值和意义,让观众对考古工作有初步的了解,对文物考古工作的价值意义得以认知,进而提升保护文物的自觉性。
三是遗址展。晋国博物馆最大的亮点和特色是这个馆建在晋侯墓地遗址之上,原汁原味的遗址展示是其他综合性博物馆难以企及的。为此,我们从九组晋侯墓当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组九座晋侯和夫人墓葬、三座陪祀车马坑作为展示标本,一处遗迹一种展示方式,生动再现了两周时期晋国璀璨的礼乐文明。其中,晋献侯及其夫人积石积炭墓采用复原积石积炭的方法,向观众展示这种葬式的原始模样;室内的三座车马坑按照发掘现状,一座全貌展示,一座剖面展示,一座展示复制车马。通过以上方法,5000多平米遗址展厅内的12处遗迹呈现出一坑一式、各呈特点、相互照应、相映成趣的遗址展示格局。
五、文化名片,誉满神州
从一片旷野中诞生的晋国博物馆,如今已迎来她的第十个春秋。十年来,晋国博物馆共接待百万以上的游客,先后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指导,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和游客的一致好评,中国侨联将其列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有关部门曾安排我国70余个驻外使领馆的大使、领事前来参观,山西省委、省政府及临汾市委、市政府也将其列为对外接待定点单位。自2017年曲沃县开展全域旅游活动以来,晋国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县文化旅游的龙头,带动了全民学习晋文化、宣传晋文化的热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根据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总书记的指示语重心长,作为晋博人,我们任重而道远。十年,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希望晋国博物馆不断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简介
孙永和,原晋国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