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话晋国(17)
成语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晋文化成语典故言简意赅、底蕴深厚,浓缩了先贤的智慧,凝结了古圣的心血,有力彰显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晋国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一页。经千年积淀、百代承传,晋文化成语典故已经成为我们借古鉴今、启智明心的光辉范本。
畏首畏尾
【典源】《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馀几。”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大国,郑国处于两者之间,经常受到晋楚争霸的打击与拉拢。一次,晋灵公在扈地召开盟会,郑穆公没有出席。晋灵公因此怀疑郑国要投靠楚国,并打算出兵攻打郑国。
面对晋国的压力,郑国的大臣子家(也有说法是公子归生)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送去一封信。信中,子家首先表明郑国对晋国的友好态度,即使面对楚国的强大压力,也从未对晋国三心二意。接着,他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并引用了古人的话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意思就是,怕头怕尾,剩下的身体还有多少?郑国的处境就是这样,这头怕楚国攻打,那头又怕晋国袭击,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请理解理解我们吧!
信中进一步指出,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小国自然会像人一样恭顺;但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不顾一切地反抗。
最后,子家表示,如果晋国继续无理相逼,郑国将不得不派出士兵严阵以待。
赵盾看到这封信后,认为言之有理,就说服晋灵公,不再对郑国兴师问罪。
【引申】我们今天用畏首畏尾来形容做事胆子小,顾虑重重。这个故事还衍生出一个成语——“铤而走险”。
从善如流
【典源】《左传·成公八年》: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典故】公元前585年,楚国攻打晋国的同盟国郑国。晋景公派栾书率领大军前去救援。
晋军与楚军,在郑国境内相遇。楚军看到晋军来势汹汹,很难对付,就退兵回国去了。栾书见楚军退兵,想乘机进攻楚国的盟友蔡国。蔡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公子申、公子成二人,率领申县、息县军队前去救援。
晋将赵同和赵恬向栾书请战,栾书也准备同意他们的要求。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加以阻止说:“这个仗不能打。楚军退了又来,一定很难对付。即便我们打胜了,也不过是打败了楚国两县的军队,不足为荣;如果我们打败了,那就耻辱极了。因此,还是收兵为好。”
栾书低头沉思片刻,觉得他们的话很有道理,决定停止攻打蔡地,撤军归晋。
撤军的消息刚一宣布,主张攻打蔡地的将领大为不满。他们对栾书说:“元帅手下六军卿左共十一人,只有三人不主张打,可见想打的人占多数。元帅为什么不听从多数人的意见呢?”
栾书解释说:“只有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大多数。知庄子他们三人建议正确,我应当采纳他们的意见。”于是,栾书下令退兵。
过了几年,栾书趁楚军不备,出兵攻打蔡国、沈国,很快取得了胜利。
【引申】当时的贤人称赞栾书“从善如流”,意思是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就像水流自上而下那样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