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征文获奖文章一等奖丨感受晋国神韵,续写晋水情缘
感受晋国神韵,续写晋水情缘
——我与晋国博物馆的交往三事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参加工作之后,对于地域文化研究有所涉猎。而三晋大地的压轴历史文化就属晋国文化。晋国作为东周之际的诸侯霸主,引领风骚达150多年,曾先后击败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协助周天子执掌华夏诸侯秩序,号称“晋国,天下莫强焉”!翼城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共有9处,其中遗址类国保单位较有名的是“天马——曲村遗址”,这处遗址位于翼城、曲沃两县交界之处,翼城县位于东段,曲沃县位于西段,该遗址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晋侯墓地就坐落于此处。晋侯墓地年代距今约3000年左右,该墓地共出土了九组十九座晋国国君及夫人墓葬、三座车马坑,发掘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一万两千多件(套),其埋葬时代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同时以该墓地为核心,建立了山西省首家大型遗址类博物馆——晋国博物馆。晋国博物馆开馆之后,立刻成为晋南地区研究晋国历史文化的主流科研阵地。自己也有幸与晋国博物馆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将过往写出,以飨读者:
一、搞过一次晋地文化研学(心得:陈展有看点)
2023年4月16日,临汾市有名的女画家杨菲,带领了一帮“凌风堂”的学生们来翼城、曲沃一代采风,在参观了翼城四圣宫、乔泽庙与曲沃晋园、顾园之后,提出想去大名鼎鼎的晋国博物馆参观一次。于是赶紧联系晋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团体半价的优惠,组织学生们进入晋国博物馆内参观。不得不说,晋国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很有特色,其三个展厅以晋文化为主线,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既有出土实物,又有文字讲解,令研学的学生们大开眼界。青铜器展厅的鸟尊、兔尊、青铜套鼎、青铜簋、石磬、青铜编钟,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古通道展厅中邹衡教授的蜡像,更是令学生们啧啧称奇,纷纷感叹在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之中,以邹衡教授为代表的考古工作者们竟能发掘出举世惊叹的晋侯墓地;遗址展厅中的晋国国君及夫人墓葬,以及那座出土车辆48辆,战马105匹的巨大车马坑,则令学生们彻底折服,使得学生们对晋国历史文化萌生出认真学习的内心念头。可以说,晋国博物馆的陈列布展,以出土文物为载体,以文物讲述历史,以历史印证文物,图文并茂的展示了晋国六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再现了晋文化考古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呈现给观众一幅三千年前的分邦建国的全景地图,实属最佳研学旅游的目的地,不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亦或小学生。
二、得过一次晋国历史赠书(心得:赠书有深度)
2023年9月26日,晋国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小规模的晋文化访坛“浩浩晋国——晋国在两周时期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主持人是原山西省考古所吉琨璋研究馆员,发言人分别是:青年长江学者、山西大学陈小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马保春教授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徐良高研究员,三位学者分别从晋式青铜器范式、“唐地”考释、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先周文化研究进行了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论述,为广大听众奉献了一堂精彩的先秦文化盛宴。访谈结束,晋国博物馆向与会学者各自赠送了一本名为《襟带河汾:晋国博物馆陈列与精品》的图书,非常荣幸,董朝晖馆长也送了原本作为听众的我一本。回家之后,立即研读,发现此书不仅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而且于古朴中蕴含着大气。此书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晋国博物馆简介;第二部分为晋国博物馆陈展序列;第三部分为晋国博物馆精品文物,可谓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以晋国历史为线索,以晋侯墓地出土的诸多珍贵文物为载体,对于晋国博物馆的历史和陈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介绍,集历史性、区域性、知识性、趣味性、厚重性、文化性于一身,称得上是对先秦时期晋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后笔者将自己的观后感写了一篇书评,以《多维度视野下的<襟带河汾:晋国博物馆陈列与精品>》刊发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文物报》图书专刊“评论”版块(2024年6月14日),对晋国博物馆出版的这本富含深度的学术书籍进行了宣传,同时亦发自内心地祝愿晋国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可以持续推进,越来越好。
三、听过一次晋史学者讲座(心得:讲座有底蕴)
晋国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整体建筑风格端庄大气,尤其是它的学术报告厅,更是在现代化中蕴含着典雅的元素。个人觉得晋国博物馆最大的亮点就是不间断的聘请晋国史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到晋国博物馆做学术报告,在一场又一场的晋文化讲座中,宣传弘扬推广了晋国的历史文化,使得观众们收获良多,感触颇深。吉琨璋、孙庆伟、田建文、孙永和、王京燕等文史名家先后在晋国博物馆进行过学术讲座,对于晋国博物馆社会声誉的提升以及学术地位的巩固,都大有裨益。自己有幸于2019年5月2日聆听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田建文研究馆员的讲座《襟带河汾说晋国之晋与三晋》,田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从“崇山南北从唐到晋”“晋侯墓地晋国之源”“晋国链接东周西周”“故绛称霸新田复霸”“凤城古城三晋之源”五个章节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晋国史讲座,听后令人大开眼界,论证了“古唐国即晋国的始封地”这一学术论断,也就从侧面印证了今天的翼城、曲沃、绛县之间的盆地就是叔虞封唐的原始地域。众所周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有三:一、社会教育,提升民众知识,丰富民众精神;二、保存功能,使得文物可以延续;三、学术研究,在学术方面扩充文博的维度。晋国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持续性地邀请名家进行晋国历史文化讲座,则是晋国博物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一大有效措施,值得鼓励,值得提倡,亦值得推崇。在这方面,晋国博物馆首任馆长孙永和与现任馆长董朝晖,二人都功不可没,没有二人的大力推动,晋国博物馆的学术研究不可能产生今天这样大的名气与社会影响力。
结语:
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本人深表认同,同时从专业角度出发,认为晋国博物馆是真正践行了领袖的指示,将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与陈列布展)、活化利用(研学接待与文创研发)、学术研究(书籍出版与历史讲座)较好地进行了平衡与发展,使得晋国博物馆成为了晋南地区乃至整个山西省进行晋国历史文化研究推广的主阵地。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体现着三晋文明的突出特性,见证着3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晋国历史文明之延续,守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财富,不仅是礼敬先贤,而且能泽被子孙万代,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自觉,而且更加容易引导晋南儿女对家乡的热爱与对家乡文化的崇拜。作为翼城的一个文博同行,以自己与晋国博物馆的三次平凡交往为楔子,将一次研学、一次赠书、一次讲座的心得分别写出,在感受晋国历史文化神韵的同时,亦与晋国博物馆的众多师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缘分亦是难得,亦属宝贵。最后发自内心地祝愿晋国博物馆越来越好,为三晋文物保护与晋国文化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
石磊,史学硕士,文博馆员,山西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学习时报》《文史月刊》《中国文物报》《寻根》《阅读时代》《中华读书报》《文史春秋》《看历史》《江苏作家》《文史天地》《中国道教》《贵州文史丛刊》《长江丛刊》《领导文萃》《华夏文明》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