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征文获奖文章二等奖丨我的考古梦
我的考古梦
2014年,晋国博物馆开馆,那年我初三,第一次来到博物馆。我那会儿哪懂什么是晋文化,什么是考古啊。只是看到邹先生在这个小县城一待二十年感到震惊!我对自己说:“世界大得很,要走出去”。
于是我来到临汾读高中,于是我毅然决然选择了文科,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在志愿单上填下“第一志愿:文物与博物馆学”。
离开曲沃前,我又去了一趟晋博,你问我记得什么?我实在回想不起来,只记得邹先生的蜡像仍旧如三年前一样在那里。
大学的生活很丰富啊!和大部分调剂来的同学不太一样,因为喜欢,我过得并不痛苦。从离开家开始,我在节假日去到全国各地。坐通宵绿皮车去敦煌、打工之余在金沙游荡、在长洲岛上重温大革命的热情……围绕这些地方的总离不开博物馆,我会在三星堆坐四五个小时、在南京博物院喝下午茶,或者看到晋侯稣钟后落泪。
王杰瑜老师给我们讲山西舆地、武亨伟老师的晋国史、石文嘉老师的考古学通论、张清文老师的博物馆学概论……我开始知道,桐叶封弟、骊姬之乱、曲沃代翼……我开始知道,邹衡先生是谁。感谢太原师范给我的机会,感谢诸位老师无私的帮助,我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得到了宝贵的田野实习机会。
在田野上,我也曾有过迷茫和不解,有过疲惫和争吵。我质问自己:“你讨厌的,是考古本身,还是围绕考古产生的麻烦事?”“如果你喜欢它,为什么不来改变它?”
于是我决定继续攻读研究生,专业嘛,除了夏商周别无二心。感谢西北大学接纳了我,而我的导师,曾在邹衡先生门下读博。我又回了一趟晋博,看到邹先生的蜡像,我玩笑地说道:“师爷好”。
从此下工地是日常,三年的硕士生活有一半都在工地度过。我继续在周末去各地看展,读更多的学术书籍,能够有诸多机会见到那些教科书上的名字。
我看到临汾市博物馆中来自曲村的青铜器、我看到山西青铜博物馆中打击文物犯罪收缴回来的曲沃铜器们、我看到上海博物馆流落的晋侯稣钟……我那几年看到很多,也跟很多老师们聊了很多。
梦里寻它千百度,读书的第二年,又与北京大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周原的日子里,我见到了诸多在曲村奋斗过的诸位老师。提起我,他们都会说:“噢,那个曲沃的小伙子啊。”徐天进老师对我说:“以后有机会,你还是要回去多开展一点工作啊。”曹大志老师总是会说:“刘绪老师还在的时候说……”听说,雷兴山老师每次实习都会跟学生们一起细细研读《天马-曲村》。
曲沃的调子定的太高了,反倒有了压力,我怕学无所成反倒丢了人。但无论如何,我总归是踏入了这个门。这一切的起点,要得益于邹衡先生的开拓和坚守。邹先生不止一次挽救了曲村。要得益于晋博,我的启蒙老师。没有她,就没有我的考古路。
记得一次会议上,南京博物院的龚良院长讲:“博物馆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灌输的。她的意义不只是为了知识分子,更多是为了那些渴望知识的普通人。”
谢谢晋博,我是您培养出来的孩子,十周年生日快乐!
2023年5月18日 与邹先生合影
2023年夏 国际博物馆日再回晋博
2022年夏 回太原参加青铜大会
2023年秋 于宝鸡和北京大学同学
西北大学考古队装备
2023年夏 与徐天进老师打篮球
2023年春 田野调查中
2022年冬 摄于曲沃烟厂口
2023年春 于西北大学考古基地
2023年春 田野调查午餐中
2021年夏 第一次下工地
作者简介
杨斌,山西曲沃人,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夏商周考古学专业硕士三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