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征文获奖文章二等奖丨赓续文脉 逐梦前行
赓续文脉 逐梦前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汾水沮洳之间,贤者隐居其中。“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小河缓缓流淌,平静祥和的背景下,有一群年轻人踌躇满志,胜券在握,曲沃即将成为繁盛之都。在这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沃土上,曲村—天马遗址守候三千余年,为后人解开了晋文化的秘密。
我与晋文化的相逢是中学历史课本里的春秋五霸,是晋文公退避三舍贤君美谈,在同一条时间的河流里,古人在上流,我在历史的奔涌前行中与晋文化相逢碰撞。人与文化的相逢像是不竭的风与潮涌,我在高中参加了宣传晋国故事的比赛,因此有机会在每个大课间于百千成语中窥得西周乃至春秋诸侯间的征伐,见证光阴变迁下晋国的兴衰,聆听晋国大地上焚膏继晷亦或沉迷声色的国君生平,朝野侧目亦或沥肝堕胆的卿大夫事迹。成语像是散落地上凌乱的珠串,用历史的经线一颗一颗穿起来,文化是没有收尾的线头,在我灵魂上制造了令人心痒的求知欲。大学的假期我回到家乡,走进晋国博物馆,离文物与遗址的距离越近,我对曲沃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就愈能得到满足。
以物托史,漫步博物馆,我注视着青铜器精美雄奇的造型或纹饰,感受到了西周森严的礼乐制度和古人丰富的艺术思想。鸟尊见证了燮父开创晋国六百年辉煌,以“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寥寥几字铭文,为三晋大地上的人们提供了晋文化的归属感,凝聚巩固了三晋儿女的文化认同感。透过晋侯稣钟,我仿佛能看到晋献侯拓土开疆、讨伐四方的壮阔画面,听到编钟奏响凯旋庆贺时的铮铮之音,后人通过文物似乎也成为了周天子赏赐功勋卓越之人的见证者。
走进地上部分的遗址展厅,车马坑与墓葬除了令我感慨遗址的壮观,更让我对考古工作者心生敬佩,文物保护工作者在遍地探孔与盗洞的土地上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还原被炸成上百块碎片的鸟尊。在晋国博物馆,我短暂地进行了一周的志愿讲解,中午午休时我常在博物馆散步,我在想,遗址似乎也有生命一般,在这方土地静静地迎来送走过无数朝阳落日,凝视着朗朗夜空星回斗转,听春雨冬雪洒落,听夏日蝉鸣秋风拂过,突然宁静的日子被猖獗的盗墓者粗鲁地打破,历史和文化被践踏被漠视,终于等到文物工作者的救赎。
志愿的时光却好像在我灵魂深处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我的灵魂与家乡文化的沃土接壤,得到滋养灌溉,这颗种子逐渐生长,抽枝发芽。大学毕业之际,我鼓起勇气毅然选择跨考文物学研究生,现在我即将步入研究生院校深造,未来在文物工作中贡献自己微弱但绵延不绝的力量。
与晋国博物馆的故事,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文物的文化特征,晋国博物馆全面展示的晋文化是三晋大地独特的文化记忆,产生并巩固了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未来我们将在不断学习中充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简介
魏瑾茹,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文物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