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教育    成语典故话晋国(16)

成语典故话晋国(16)

成语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华。晋文化成语典故言简意赅、底蕴深厚,浓缩了先贤的智慧,凝结了古圣的心血,有力彰显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晋国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一页。经千年积淀、百代承传,晋文化成语典故已经成为我们借古鉴今、启智明心的光辉范本。

困兽犹斗

 

【典源】《左传·宣公十二年》:秋,晋师归,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不可。城濮之役,晋师三日榖(谷),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

【典故】公元前597年,荀林父率领的晋国军队在邲之战中惨败给楚国。收到战报的晋景公勃然大怒,下令追究所有败军将领的责任。荀林父认为自己是主帅,应负主要责任,主动请求一死。

晋景公在盛怒之下,准备同意荀林父的请求。

“国君息怒,此人杀不得呀!”大夫士贞子急忙上前阻止道。

“为什么杀不得?”

士贞子不慌不忙地对晋景公说:“三十多年前的城濮之战中,我晋军大获全胜,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唯有先君文公闷闷不乐。左右问原因,先君说:‘你们不知,楚军虽败,但他们的主帅子玉还在,我怎可就此放心呢?一头野兽被困住了都要挣扎,更何况子玉是一国的宰相?有朝一日,他休整好了,势必要来报仇雪恨的,你说,我们有什么可庆祝的?’后来,气急败坏的楚王杀了战败的子玉,先君文公才露出笑脸。楚王杀了子玉,事实上是帮了我们晋国的忙。如今,荀林父虽然在此次战斗中失败了,但他是个难得的人才,杀了他,岂不是为楚国解除了忧患,帮了他们的忙吗?”

晋景公听了士贞子的话后,恍然大悟。他下令赦免了荀林父,让他官复原职,戴罪立功。

【引申】困兽犹斗现在指陷于绝境的失败者(多指坏人)即便走投无路,还要作垂死挣扎。

鞭长莫及

【典源】《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不可与争。”

【典故】公元前595年,楚国包围了晋国的同盟国宋国,双方相持几个月。

第二年春天,宋国派人到晋国请求救援。晋景公准备派援兵帮助宋国解围,但大夫伯宗却极力反对。

他对晋景公说:“国君,我们不能派兵帮宋国攻打楚国。古人曾说过,即使马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致命的肚子上。现在楚国正强盛,这是上天的旨意,晋国怎么能与其相争呢,这不是违反天意吗?”

接着,他又说道:“当年我们派荀林父统率三军,指挥兵车六百乘,和楚军作战,结果在邲地吃了个大败仗。如今,楚军由庄王亲自指挥,而且来势汹汹,前去救援未必会成功。”

晋景公听了伯宗这一番陈述,不再坚持出兵,只派了一位叫解扬的大夫,到宋国去安慰一番,并没有给宋国任何实际的援助。

【引申】现在人们常用“鞭长莫及”来比喻力所不及,无力相助,或者虽有力量却难以周到地顾及到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