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教育    陶器里的文明史

陶器里的文明史

在丰富多姿的文物世界里,

有这么一类文物,

低调而奢华,古朴而雅致。

它历经近万年的岁月,

记录了中国人生活的变迁,

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它,

就是陶器,

在泥与火的淬炼下,

承载起文化之光。

让我们跟着陶器探寻中华一万年文化史......

 

彩陶钵里的生活与艺术

 

身   份   证

姓名:彩陶钵
年龄:约5000岁
生活时代:新石器仰韶文化时代
籍贯: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景明村
现居住地:晋国博物馆

 

大约5000多年前,山西南部浍水河边一个叫景明(今地名)的地方生活着一群人。他们在温暖湿润、草木丰茂的浍水河畔,过着农耕、渔猎、采集的粗放型定居生活。日子艰辛质朴,但却生机勃勃,充满力量。

 

部落的一角,几个陶工仔细地筛选着陶土,还有几个陶工专注地制作着陶器,他们先将手里的陶泥搓成泥条,再将泥条一根连接一根成圈落叠,最后用手指上下错动将泥条接缝进行修整,期间借助陶拍、陶垫等工具进行拍打或滚压。在手指与工具的配合与律动下,一个红陶钵成型了。这种制陶方式被称为泥条盘筑法,是仰韶文化时期最主要的制陶方式。

 

 

陶工小心翼翼地将刚成型的陶钵放入陶窑中,经过陶火的灼烧和淬炼,红陶钵逐渐褪去了陶泥的柔软,蜕变成一个坚强有韧性、可以盛装“生活”的容器。

 

 

烧制后的陶钵,可以用来盛放饭食、水、五谷等物,是仰韶先民最常用的生活器具之一。同类器型在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发现最多,可见,晋陕豫地区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域。

 

 

 

待陶钵冷却后,一个年龄略大的陶工将红色、黑色、白色的矿物颜料绘制在陶钵外体上。这些色彩鲜亮的颜料在陶钵上生长出美丽的花纹,艺术得以体现,文明也在此刻绽放!

 

聚落盛大的祭祀礼仪中,祭司高举彩绘陶钵,口中念念有词,向上天祈求部落来年能风调雨顺、部落成员能健康无恙。在这里彩绘陶钵成为了沟通神与人的载体。

 

 

5000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彩陶钵重见天日,人们也得以知道在浍水河畔曾经有一群人和我们时空交错生活在同一方土地,现在的它陈列在晋国博物馆展柜中期待为八方游客讲述那段遥远的生活与文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