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众教育    博物馆知识百问百答(6)

博物馆知识百问百答(6)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承载着时光的记忆和岁月的沉淀。博物馆所展示的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我们开设了“博物馆知识百问百答”专题,以问答的形式,带领大家走进博物馆,触摸历史温度,感受文化力量。

青铜器原来是什么颜色?

说到青铜器的颜色,大家自然而然的认为是青色的,不然为什么叫青铜器呢?然而,青铜器原本究竟是什么颜色呢?

 

一、青铜器的本色是什么?  

青铜器,观其名,可知“铜”为主要元素。青铜为铜、锡、铅等的合金,在铸造完成时并非青绿色,而是呈现金黄色。西周有“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吉礼为“五礼”之首,是祀于天神、地祇、祖先的祭礼,因此祭祀用的礼器被称为“吉金”,上面的文字则称作“金文”。

 

- 实证案例:  

1983年在光山宝相寺出土的黄夫人鼎,锈蚀程度很低甚至没有锈蚀,年代在春秋早期。其鼎身呈现的就是青铜橙黄发暗的原始色彩。

 

河南信仰长台关出土青铜饮食器皿。

 

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  

 

二、“吉金”科技:文明的见证      

 

《考工记·六齐》中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六齐”即六种不同用途的青铜合金化学原料成分配比标准。

1.合金成分的性能

铜是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其含量一般在 80%以上。锡的熔点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青铜器的熔点,提高其铸造性能,锡还可以增加青铜器的硬度和强度。青铜器中除锡、铜元素外,还经常能够发现铅元素。铅并不能融于铜锡合金的结构中,那么为什么要在青铜中加入铅元素呢?其实,在铜器的铸造中,铅也有其隐秘作用:一是铅的熔点较低,铅的加入可以降低合金的熔点,使得铸造过程更为容易,从而提高铸造效率; 二是铅微粒能吸附熔铜中的气体,减少铸造缺陷。  

2.合金比例对颜色的影响

青铜器中锡含量越高,铸造初期的色泽越接近银白色(如高锡青铜镜);铅含量增加则会加深暗黄色调。  

 

三、铜锈里的科学知识     

 

青铜器长期埋藏或暴露在空气中,铜锈颜色其实是多种多样的,青绿色是最常见的锈色。铜与氧气、水、盐分等发生化学反应,表面形成碱式碳酸铜,即“铜绿”,最终呈现青绿色。如果埋藏环境水分充足,会有硫化铜的生成,会形成蓝锈;如果青铜器中锡的含量比较高,且集中在表面,就会反应生成氧化亚锡,形成黑锈;如果在碱性的环境中,又会生成氧化亚铜,形成红锈等等。

 

青铜器的合金比例是早期工业文明的里程碑——商周工匠通过经验积累,将铜、锡、铅的配比精度控制在±2%以内(根据出土器物成分统计)。这种材料智慧,与同时期古埃及、两河流域的青铜技术形成东西方文明的平行突破。今日,科技不仅破解了青铜器的物理密码,更让我们透过斑驳铜锈,触摸到三千年前匠人的温度与智慧。